社交媒体炒热“高蛋白”潮流!营养专家:别被忽悠了!

在Instagram上带有#highprotein标签的帖子已接近300万条,其中许多展示的是穿着运动服的健身男女。这场“高蛋白热”正席卷社交媒体,但人们真有摄入不足的问题吗?营养专家对此表示质疑。
蛋白质的真实作用
澳洲营养师协会(Dietitians Australia)会长Fiona Willer博士指出,蛋白质是身体的“建材”,由氨基酸构成,用于构建肌肉、器官及组织。我们可以从各种常见食物中获得蛋白质,包括肉类、禽类、豆类、奶制品、鸡蛋、大豆制品、坚果等。
摄入标准远比你以为的少
Willer表示,成年人每日推荐的蛋白质摄入量为女性46克、男性64克。100克牛肉或鸡肉大约可提供25克蛋白质,一杯牛奶约含10克。在澳大利亚,很少有人真正摄入不足。
“我们国家的饮食结构非常容易满足蛋白质需求,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吃得足够甚至偏多。”她说。
社交媒体的误导:你并不需要“140克蛋白质”
尽管网络上充斥着“每天140克蛋白质”的饮食示范视频,Willer指出,正常人压根不需要吃这么多。“这几乎是三个人的量。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需要如此高的摄入。”
一项刊登于期刊《Appetite》的研究也批评社交平台上的营养建议未经审查、存在误导风险。许多内容创作者通过制造“蛋白质焦虑”,暗示大众自己缺乏蛋白质,从而推销相关产品。
Willer指出,真正蛋白质缺乏通常只见于饥荒、严重营养不良或儿童被忽视等极端情况。
运动人群也不等于高蛋白需求者
那么,常运动的人是否需要更多蛋白质?Willer表示,即使是频繁锻炼者,大多数人也不需要额外补充,除非达到职业运动员或高强度训练者的级别——且这类人群应在专业营养师指导下补充。
“普通健康人,无需精确计算蛋白质克数,只需按食欲和总体饮食需求吃饭就足够。”
蛋白质吃太多有害吗?
Willer指出,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对肾功能不佳者造成负担,虽然健康人群一般可自行调节。但最大的问题在于饮食结构失衡——高蛋白饮食可能挤占原本应该摄入的蔬菜、水果、谷类和膳食纤维。
她警告:“很多人为了追求蛋白质,忽略了真正维持健康所需的营养多样性。”
高蛋白热是科学还是营销?
Willer直言,社交媒体上有关高蛋白的狂热,并没有可靠的科研依据支持。“这是一种营销和流量推动的饮食趋势,并不是科学发现带来的改变。”
食品公司也迅速跟进这一趋势,推出“高蛋白”标签的产品。她指出,有些产品只是包装变了,营养成分并无实质差异;也有部分产品为此进行重新配方。
Willer提醒大众,除非医生或营养师特别建议,大多数人无需追逐“高蛋白”潮流。饮食的多样化、平衡和适量才是健康的根本。
本文仅提供一般健康信息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。如有个别饮食需求,请咨询注册营养师或医生。(信源:SBS)